back to top

歐美《經濟學人》:東方科技崛起(下)

接續上一期探討英國《經濟學人》以「中國科技的崛起」為題的文章,本期來探討一下,中國在科研設備方面的挹注,至今已產生怎樣的成效?在前沿科技方面,中國迎頭趕上了嗎?當中國科學菁英,不再對西方趨之若鶩,西方該怎樣回應這種轉變?

雖然歐洲和美國有很多造價高昂的實驗室及超強硬體設備,但中國在購置科學儀器和設備上毫不手軟。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靈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世界上最強的穩態磁場,世界上最靈敏的微中子探測器之一。這些在歐美也不多見。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麥卡地(Niko McCarty)對於中國學術機構中的設備「比美國設備更令人印象深刻且更昂貴」感到震驚。他說,「中國學生不再像他們的導師那樣,將美國視為某種『科學聖地』」

  • 以AI為例,據美國智庫MacroPolo的AI人才追蹤數據顯示,2019年,僅有34%的中國該領域學生留在國內讀博或工作。但到了2022年,比例上升到了58%。
  • 全球的AI研究論文,現在約40%由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美國約為10%,歐盟和英國合計貢獻15%。
  • 史上引用次數最多的AI研究論文之一,是一群在中國工作的AI研究人員撰寫的,儘管他們的雇主是美國微軟。

以上不代表中國的AI成就超越美國,僅表示中國在AI研發的潛力無窮,可與美國一爭雌雄的機遇。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技術研究中心分析專家阿諾(Zachary Arnold)說,「中國的AI研究是世界級的,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領域,他們也在論文發表上顯著領先」。

中國科學質與量看來會繼續成長,北京當局宣佈,2024年科技研究的支出會再成長10%。

該文還提到,中國科學的崛起,對西方政府來說是一把雙面刃,因為中國的科研與國家和軍隊密不可分。這也是西方看中國科研發展的心病。儘管如此,西方科研人員仍持續與中國合作:大約三分之一由美國作者執筆的通訊領域論文,包含中國共同作者。在影像科學、遙感、應用化學和地質工程領域,這一比例也升高到25%到30%之間。科研領域合作對美中都有利。中國傾向在其強項領域進行更多合作,如材料和物理。

而在AI研究方面,由美中學者擔任共同作者的論文,平均引用次數增加了75%。

中西方科學家一致地認為,雙方合作必須繼續,未來可合作的空間還很多。《經濟學人》也呼籲西方研究人員,應更關注中國最新的科學成果。西方科學家很少如中國學者在西方學習那般,擁有在中國工作或唸書的機會,這使得他們無法從中國同行那裡學習。

阻絕中國學生或研究人員前往西方國家研究室做科研,對西方科學將帶來災難性結果。華裔研究人員已經是許多美國和歐洲大學頂尖系所的骨幹。當前的西方科學研發模式,就是依賴大批中國留學生執行日常研究。

2019年,《經濟學人》調查的另一道題,問到在專制體制下,科學研究能否蓬勃發展。目前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即在現有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科研確實正蓬勃發展著。西方政客意圖限制中國的科研發展,直到此刻,看不出預期的成效,反而證明西方的限制是不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