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天,白宮的講台上,川皇站在中央,語氣自信;一旁是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臉上看不出情緒。他們聯手宣布:台積電將赴西方強國投資1650億美元,大約5兆2800億新台幣,這數字一丟出來,全場一陣靜默。
這不是一般的投資金額,甚至比台灣一年整體政府預算還多出兩兆。對於一個高度出口導向的島國來說,這筆錢,不只是資本移動,更像是一場產業遷徙。
很多人開始回頭算:臺灣累積了5780億美元的外匯,花了幾十年才存到的底氣,結果這一波,被抽走近四分之一。不只錢走了,工廠、技術、訂單、獲利、甚至未來的研發基地,也可能一起搬離。
台積電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是當年蔣經國總統時期,由政府國發基金投資爲主,政府出錢、整合國營與民間資源,包含國民黨黨產會投資,才搭建出這座被稱為「護國神山」的科技高塔。當年那場賭注,賭贏了,也養大了一隻世界級的金鵝。但現在,這隻金鵝,正在別人的屋簷下築巢。
政府說得雲淡風清:「這是雙贏,對台灣、對企業都有利。」可是企業如果真看到好處,不用你說,它也會去。問題是,台積電一開始根本沒打算去。說白了,是推著、壓著、談著,最後才「順著形勢」說要配合。
賴清德與魏哲家一起開記者會時,台下的攝影燈閃個不停。但這場戲,有人說像協調、有人成像表演。企業表面配合,背後有沒有苦水,沒人知道。
而這邊,川皇講話一如往常直接了當。他在國會說:「我們一毛錢都沒花,就讓台積電來了。」這句話很美式幽默,卻也很現實。這像是談判桌上,一邊笑著握手,一邊把籌碼收進口袋。
更值得玩味的是,川皇後來接受訪問時補了一句:「如果台灣出事,我們將在晶片產業中獲得很大的影響力。」聽起來像提醒,聽仔細一點,其實更像預告。
2月28日那天,他才剛和澤倫斯基在白宮爆發衝突,烏俄爭端的另一面狗血劇情還在上演;緊接著3月4日,他又與台積電同框,宣布巨額投資。短短幾天,兩國主角輪番登台,但掌舵者始終是他。
而此時的臺灣,內部還在為罷免案炒得沸沸揚揚。新聞、輿論都在關注政壇角力;但在另一個維度,一場技術與主權的重構,已經在發生。護國神山正悄悄從原地拔起,朝外移動。
有人說這是趨勢,有人說這是被擠壓的選擇。但更多人開始問:我們真的知道這筆投資換來的是什麼嗎?技術搬得走,人才跟得上,產業還回得來嗎?
當外界用掌聲歡迎台積電落地美國,我們是不是也該回過頭看看,留下來的是不是只剩下台積電的空殼,而不是它的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