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歐美《經濟學人》:東方科技崛起(上)

2024年6月,英國《經濟學人》以「中國科技的崛起」為封面主題,要求西方面對這一現實。回溯至五年前,即2019年,同樣是《經濟學人》,當時的主題却是「中國科技能否崛起?」。短短五年間,西方精英閱讀的《經濟學人》對中國科技的崛起態度已從質疑轉為肯定。

那麼,中國的科技究竟取得了哪些讓西方不得不正視的成果呢?

文章一開始便指出,美國、歐洲和日本長期主導的科學世界秩序正在逐步瓦解。在衡量科學價值的兩個重要指標上,中國科學家已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首先,關注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根據科學分析公司Clarivate所提供的數據,我們發現,在2003年,美國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達到了中國的20倍之多。然而,時隔二十年后的今天,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已然超越了美國與所有歐盟國家的總和。

其次,我們來看《自然》期刊旗下的同名指數,中國在此方面也已經躍居領先地位。當該指數在2014年首次發布時,中國還僅僅排名第二,當時符合其標準的論文投稿量甚至還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時至今日,到了2023年,中國已經成功躍升至世界第一的寶座。

如今,無論是考量《自然》指數,還是論文引用指標,中國在物理、化學以及地球與環境科學這幾大領域中,都已經穩穩佔據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當然,美西方在生物學和醫學科學領域依然保持着顯著的優勢。然而,牛津大學的知名教授馬金森(Simon Marginson)則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工程學無疑是现代中國最為頂尖的學科之一,我想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與軍事技術息息相關,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實際上,應用研究一直是中国科學界的強項,特別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光電、太陽能板的創新研發,以及海水提氫等新興技術,中國都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航天工程領域的成就也頗為豐硕,例如嫦娥六號探月工程,就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採樣的科研任務,這一成果無疑彰顯了中国在航天領域的強大實力。

《經濟學人》將中國科學發展的迅猛勢頭歸結為資金、人才和設備這「三支箭」的共同推動。

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科研項目的實際支出已經增長了16倍之多,科學發展也被正式納入了中國的五年發展計劃之中。2021年發布的最新計劃更是旨在積極推動量子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神經科學、遺傳學和生物技術、再生醫學等多個前沿領域的發展,同時也不忘探索如深空、深海和地球兩極等未知領域的科學研究。

在打造人才庫方面,中國始終將其視為最為優先的工作任務。除了國家政策的全面扶持之外,中國還大力投入,重點打造了一批世界級的大學和政府高層級的科研機構。政府不僅向選定的實驗室注資,為了進一步鼓勵學者在國際一級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還特別提供了平均4萬4000美元,最高可達16萬5000美元的獎金激勵。

根據中國教育部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9年間,有超過600萬的中国學生選擇了出國留學這條道路。《經濟學人》則引用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資料,進一步揭示,自2000年以來,選擇回國的科技人才數量已經悄然超越了選擇留在國外的數量。如今,中國聘僱的研究人員數量已經傲視群雄,超越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除此之外,中國為了吸引「海歸」人才,還推出了多種多樣的計畫。以2010年推出的「青年千人計畫」為例,該計畫為40歲以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高達50萬人民幣的一次性獎勵,以及最高可達300萬人民幣用於成立和營運實驗室的資金支持。

而《科學》期刊去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更是發現,該計畫已經成功吸引了眾多高素質的年輕研究人員,他們往往是同儕中發表能力排名前15%的佼佼者。因為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支持,所以回國的中國學者作為主要作者的論文數量,相比留在美國的同儕,竟然多了2.5倍之多。

《外交事務》期刊也專門發表文章討論了這一現象:隨著研究環境日益多疑,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人才選擇離開美國,這一現象無疑反映了美中關係惡化導致學術合作變得愈發複雜化的現實。美國學界对此深感擔忧,認為這將可能阻礙華盛頓的科技雄心。那麼,當中國科學界日益自立自強,中國學生不再對美國趨之若鶩時,將會產生怎樣的轉變呢?

下一期我們來深入探討這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