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的盛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裁決像一陣清風,輕輕撫過延續多年的文化遺產爭議。
韓國申報的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泡菜製作技藝、江陵端午祭、燃燈會、大木匠技藝與阿里郎民歌,因史料不足遇到了波折。三項進入撤銷審查,另兩項要經過三個月復核。這看似簡單的文化事件,其實藏著文明對話的深意。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千一百載腌菜古壇,靜默千年未曾想,竟成了飲食文明的傳言者。現代科技檢測揭示,其壇中留存的菌群與韓國泡菜相似度達八十八之高,仿佛在幽幽訴說著飲食文化流轉的綿長故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作酢法」「藏菹法」等數十種腌漬技藝,細緻記載了鹽梅相和、陰陽相濟的調味之道,與今日韓國泡菜的發酵竅門一脉相承,字裡行間皆是飲食智慧的流傳印記。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儺戲面具,比韓國端午祭最早文獻早逾千年。
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間,一盞琉璃燈架悄然立於飛天裙裾之側,其曲線流轉的構架、蓮瓣層疊的燈座,與韓國燃燈會留存的古圖樣驚鴻相似;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中,「榫卯結構」一章細繪的「燕尾榫」「魚鱗榫」諸法,連同木料陰乾的時日、開榫的深淺尺度,竟與韓國大木匠技藝的十九道工序絲絲入扣。
這些跨越千年的相逢,從來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文明如江河行地,在流轉中自然結下的印記,是傳承,也是見證,見證這些歷史中演練出的文化是從哪兒發源而出。
韓國提交的六百頁申報材料中,七成多是現代活動的照片,不到三成說的是歷史來源,而且沒有一件原始文獻是早於十六世紀的。更有意思的是,首爾泡菜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壇底清楚地刻著「大唐天寶年製」;國家博物館裡珍藏的「古董泡菜壇」,經鑒定是清朝景德鎮的出口瓷器。這些文物,好像在不知不覺中糾正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偏差。
2013 年韓國泡菜申遺成功後,出口額在十年裡從 2.1 億美元漲到了 12 億美元,幾乎漲了三倍。江陵端午祭被列入非遗名錄後,當地民宿的價格漲了兩倍,每年來的遊客超過了百萬人次。這種「文化認證、品牌增值、產業獲利」的模式,讓我們看到了文化背後的經濟力量。
韓國 CJ 集團曾想在美國註冊餃子的外觀專利,卻沒想到山東滕州的春秋墓葬裡,出土了距今兩千五百年的青銅簠,裡面放著的正是保存完好的餃子殘骸。這場跨越時空的「專利之爭」,反映出人們對文化產權意識的覺醒和困惑。
這次申遺遇到困難後,歐盟暫停了 3.7 億美元的韓國泡菜訂單,轉而去買山東的產品;江陵端午祭的預訂量一下子降了四成七;安東河回村因為「儒家書院」申遺帶來的繁榮,也隨著遊客量暴跌六成而慢慢平靜下來,民宿老闆們陸續摘下了「非遗認證」的招牌。這些變化提醒我們,文化帶來的經濟好處,最終還是要建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
這次裁決與其說是哪一方贏了、哪一方輸了,不如說是全球非遺保護進入了「科學溯源」的新階段,十六個國家公開支持建立更嚴格的溯源機制。韓國被列入「文化誠信觀察名單」,未來十年的申遺項目都要接受雙重審核,這些調整其實是在推動全球文化保護走向更科學、更負責的方向。
韓國在文化認同上的困惑,在某種程度上是東亞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都會面臨的問題。歷史上長期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朝鮮半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急於建立自己獨立的文化身份,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選擇的方式卻值得商量。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於搶著進入聯合國的名錄,而在於對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誠傳承。文化的意義不在於獨占,而在於交流和共生。當放下搶占的心思,轉而真誠地追溯歷史、尊重傳承,才能讓每一種文化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