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治沙系列五】黃土高原的綠色奇蹟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形容陝北黃土高原人民為生存,必須與天爭與地鬥的生存困境。生活在窯洞,又必須在缺水含沙的黃土地農耕謀生,苦啊!要活下去就是難啊!黃土高原若不變,土地更貧瘠,民生更辛苦。治沙改變黃土高原,為陝北人生存的重要課題。

黃土高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位於中國西北部,橫跨多個省區,主要包括陝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這片廣袤的土地,其土壤具有獨特的垂直壁立性,風積而來,土層深厚,乾燥時非常堅固,能像岩石牆壁般直立著,使得居民可以挖掘建造窯洞居住,形成一種獨特的地理風貌。

古代這裡的自然環境,遠優於今天,根據文獻和考古,當時的山上有繁茂的森林,自然條件豐饒。時過境遷,到了近數百年來,卻被視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生態環境惡化,除了自然的氣候環境變遷,變得更冷、更乾旱之外,就是人類為了生存,對自然界的不當利用。讓這片古老的蒼翠土地,成為乾旱漠地和黃土地。

如今人們又為了生存發展,必須改善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採取:旱作梯田、淤地壩、植樹造林、植被自然恢復等方法。其中旱作梯田與淤地壩的組合,發揮了很大的效果。旱作梯田與北方梯田有所不同,其山頂保留了一小片灌木林,山腰梯田的田埂上生長著茂盛的雜草,溝底設有淤地壩。先透過山頂的灌木林、山坡上的梯田來攔水截土,即使有些地方沒有完全攔截,山腳的淤地壩也能發揮阻攔作用。

六盤山古稱「隴山」,從 70 年代開始,不斷進行植樹造林,如今連綿山巒,鬱鬱蔥蔥,成為守護黃土高原的綠色屏障。陝西延安市,自 70 年代以來,全市種植了 3,500 多萬畝的樹,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榆林市米脂縣推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因地制宜,配合土質、光照等條件,成功種植了蘋果等作物,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只是可惜不能進口台灣,否則我們就能享用到改善黃土為綠地種植的優質蘋果,有的又脆又甜,皮薄水份多,而且物美價廉,絕對優於日本、美國進口台灣的蘋果。除了植樹造林,專家利用菌根生物資源和技術,在植物、菌根、土壤三者之間進行研究,取得植被自然恢復與生態系統重建的創新成果。

經過了種種的努力,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黃河含沙量從 70 年代的 16 億噸,減少到近年來的 2 億噸;植被覆蓋率亦從 70 年代的 23%,增長到現在的 64.5%。如今,隨著黃土高原由「黃」轉「綠」,這片土地不僅生態環境得到了修復,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興旺,甚至還成為了鄉村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人們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壯麗的自然風光,感受到豐富的人文歷史,同時也可以享受到濃郁的農村風情。這片曾被評論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的土地,正因為人們的努力和智慧,而逐漸轉變成為一片綠意盎然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