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長江的水可以借給黃河用?!南水北調是發生什麼魔術!

中國作為治水大國,從古代的都江堰、鄭國渠到現代的三峽大壩,每一項水利工程都見證了應對水資源挑戰的智慧。目前正在進行一項更為宏大的工程——南水北調,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南北地區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大陸的季風氣候導致北部降雨季節分布極不均勻,北方地區長期面臨乾旱問題,而南方地區則水量充沛,造成水資源分布的「南豐北缺」的局面,加上近年來黃河上游廣建水庫搶水,甚至出現了斷流現象。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南水北調工程應運而生,規劃將長江流域豐沛的水資源輸送到缺水的黃河流域。

這項工程包括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個主要系統,總長度超過4,000公里。以東線工程為例,其路線從長江出發,經過淮河、黃河,最終到達海河流域。跨流域調水工程,採用了多種先進技術,包括利用地勢自然落差的重力系統、大型抽水泵站、人造運河、閘門及調節池系統等,這些技術可使水資源克服地形障礙,實現長距離的北向輸送。

通水八年來,東中線一期工程已惠及超過1.5億人口,改善了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狀況,促進了工業和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工程不但補充了50多條河流的水源,也改善了華北地區因地下水過度開採而引發的問題。

不過人為改變河流的自然流向,河川生態系統多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長江流域的水量減少可能會導致海水倒灌,影響海洋生態、黃河流域突然增加水量也會對當地造成衝擊、跨流域調水會帶來水質污染和外來生物入侵等問題。目前停滯在規劃階段的西線,本來計畫在多山的地區建設隧道,但若對當地的生態衝擊也不敢貿然推動。

南水北調工程代表了人類挑戰自然極限的勇氣,同時也凸顯了在改變自然過程中,實現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它不僅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次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