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別省無法復刻的蘇超

當你第一次聽到「蘇超」,是不是腦袋裡立刻浮現一群穿著格子裙、頂著大風踢球的蘇格蘭大漢?

真正的蘇超,當然是江蘇省城市足球超級聯賽,一場由13個地級市組成的草根球賽,硬是從小縣城踢進全國熱搜,靠的既不是技術,也不是資金,而是人均段子手的江蘇人民。

比賽規模不算豪華,球員陣容也不見多星光,連球衣有時都像臨時湊的,但這些都不妨礙它成為2025年最有話題的聯賽。開賽四輪,場均上座超過2.5萬,徐州對鎮江那場甚至擠進了3萬人,現場人聲鼎沸程度不輸國家隊比賽。10元的門票炒到600塊,堪比五月天演唱會,還真是一票難求。

整座球場像被投下段子核彈,沒有一個觀眾是安靜的,沒有一場比賽是正經的。

球員多數是業餘選手,有剛從工地下班的、有大學沒畢業的,還有兼職踢球的奶茶店老闆。雖是業餘班底,但每個人都仿佛背著家鄉的命運:一腳踢歪,全網嘲諷;一腳進門,立刻封神。網友戲稱這是「散裝江蘇的榮譽之戰」,場上踢得是球,場下吵得是地區GDP。

最精彩的,其實是賽後的嘴仗,每一場比賽背後都藏著一串『世仇』故事:。南京對南通,雙方球迷先在社群開戰——「誰才是真正的南哥?」留言區彷彿在選村長;無錫對南京,「水蜜桃PK鹽水鴨」的話題被地方文旅官號當成行銷主軸,兩邊互出海報,配色美學都快比球技出圈;常州則因戰績不佳被網友一路惡搞,從「常州」掉成「吊州」「巾州」「丨州」,像中文字筆畫逐級削弱,連地圖都快找不到了。

江蘇十三市之間原本就各懷芥蒂,現在藉由一場足球,終於有了正當理由公開互懟。甚至誕生了蘇超名言:「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這種句式,既押韻又誠實,比任何賽後發布會都來得真誠。

但這場「全民嘴炮+全民開踢」的奇觀背後,並不全是網民的自發狂歡,背後其實有一隻「文化旅遊策劃之手」默默推動。蘇超並非一時起意,而是江蘇官方明確定位為文化旅遊促進計畫的一部分。比賽不只是比賽,更是一次城市IP塑造的社會實驗,一次文旅導流的集體演練。

主辦單位從一開始就把蘇超包裝成“體育+旅遊+消費”的三位一體項目。每場比賽不只是球隊上場,還有當地文旅市集、特色美食快閃店、景區門票聯動、周邊城市旅遊推薦,甚至部分城市還安排了解說員、方言主持、非遺表演……你以為是踢球,他們其實在辦文創嘉年華。

常州推出「憑球票住酒店享五折」、淮安喊出「一場球帶你吃遍老淮味」、連徐州的地鐵都推出了“蘇超紀念車廂”——這哪是球賽,簡直是「行走的城市廣告片」。根據公開數據,比賽期間相關城市旅遊人流上升達40%以上,一些冷門景區甚至創下近年新高,商圈銷售額同步上揚,「帶動一城熱度」這句話終於不再是PPT口號。

連政務新媒體都開始參戰,「南京發布」喊出「南哥出征,寸草不生」,不到一小時,「南通發布」就回敬一句「寸草不生,是因為對手進攻太乏力」。

而自媒體博主也沒閒著,有人扮演各城市的球迷角色輪番登場,一會兒是淮安大叔,一會兒是徐州阿姨,嘴裡全是家鄉語調,手裡拎著塑膠椅、嘴上不留情,連微博評論區都像小品台詞甩不完。比賽場上踢的是足球,場下打的是段子接龍。

這場聯賽,不靠巨星、不靠轉播、不靠贊助商砸錢,卻靠全民參與、地方自嘲與互聯網的熱度,生生踢出了一場現象級文化事件。蘇超的賽制或許樸素,球技或許粗糙,但它有一種稀缺的東西:一個地方對自己「不完美卻可愛」的高度自覺。

人們不是真的來看球的,他們來看的是故事、是表情包、是活色生香的江蘇日常。他們用「不求冠軍,只求段子上牆」的態度,把蘇超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不是體育盛事,而是一場全民大型即興劇,每個市都有自己的人設,每場比賽都是梗王養成。

觀眾則在看台上笑著、罵著、吼著,滿意地說出那句流傳甚廣的評論:「這屆蘇超,不踢假球,只搞世仇。」

回應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