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印象中的養殖是否還停留在氣味難聞與吵雜,或是疾病瘟疫無法及時掌控與治療呢?在日新月異的現在,這一切都能有效處理與預防。
科技的變化已經讓豬也需要打卡,你敢信嗎?這是一頭剛出生的豬佩奇,這是一個豬舍的豬佩奇,而這是一座大型豬場的豬,超過1萬頭。 你要怎麼找到佩奇呢? 而這1萬頭豬,他們的身體狀況要怎麼快速了解?
畜牧業擴大養殖範圍,最麻煩的地方便在於如何確保豬隻的健康,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來養豬。 以往若以人工模式,一旦擴大養殖,養殖業者的任務繁重,從多工演變成多人力,進而提高養殖成本。成本上升,利潤便吃緊,對於養殖動物的福利要求也必得嚴格一些,長久下來必定會成為一個壞循環。
為了探測豬隻的健康,養豬業使用餌缺法、餌排法、標記法和電子餌排法,來記錄每一隻豬的身體狀況。一隻豬可以輕鬆做到,10隻豬沒什麼問題,但當養殖擴大到1萬隻豬呢?
因此,大陸高科技公司開始參與智慧農業的實踐,將AI人工智慧與農業結合,用於農業牲畜的研究與飼養,提高農業自動化。豬臉識別系統便因此而生。以前每隻小豬的成長信息都是手寫記錄,費時又費力。現在不一樣了,每頭小豬一出生就有ID身份證,通過攝像頭能夠自動採集豬的體型數據,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透過智能控制而省下的人工成本,也可用來改善飼養動物的福利與環境。
除了測量豬只面部以外,對於豬尾巴、體溫、特殊胎記等也會測量後建檔。利用大數據與專業人士經驗交叉比對,來判斷豬只的身體情況,例如是否處於發情期、生病等,進而判定是否需要分籠飼養或醫療支援。
養豬業者向來聞豬瘟色變,但經過數據的監控,可用來預防豬瘟擴散。利用科技數據與人文經驗,制定豬只的成長、培育、醫療系統。秋冬季節是豬疫情的高峰時期,前幾年因豬疫及晚上死了100多頭,現在,一批農業大腦通過紅外線測溫技術檢測豬的體溫,作為健康的重要依據。如果豬的體溫異常升高或降低,能夠進行疫情提醒,技術人員就能提前做好預防和治療。語音報警和智能疫病的防治,有效提高了豬的存活率。
除了豬臉識別以外,雞鴨牛等畜牧業與種植業也逐漸使用科技來輔助,將科技使用在基礎建設上,以精簡的人數處理繁雜的作業程序,這便是科技興國的意義。
台灣以養殖為本聞名國際,如何在基礎上更進一步,提高環境機能與高科技養殖,是需要不斷參考與創新的。撇除政治,注重專業改善現況,是養殖業目前首當其衝的重要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