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當時北京的霧霾正嚴重。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接受知名主持人柴靜的訪問。柴靜首先強調「中國應該尊重西方國家的減排方案」,就算中國人均排放量,遠低於西方國家,但柴靜強調不能看平均,要看總量。 所以從總碳排量來要求,「中國人口多,所以中國人均排放量,不但不能與發達國家相同,還要比發達國家更少。」 即對中國要定下更高的標準,要求更低更少的碳排量。
丁仲禮院士則從「甚麼是公平的減排方案」,回應主持人的質問,突顯美西方「假減排、真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圖謀。不被西方帶節奏,為自身的發展找出路,也為世界環保目標承擔起該當的責任。
當時柴靜贏得掌聲,丁仲禮院士卻被質疑。隨著時間的發展,柴靜的西方觀點,反被質疑了。因為中國大陸把碳排減量當一回事在治理,而西方尤其美國相當程度以碳排為名服務政治。如拒簽京都議定書,隨意進出巴黎協定。因為涉及共和民主兩黨的金主利益之爭。
在「淨零碳排」的大旗下,中國大陸在2020年,提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之雙碳目標,政府各部會也隨之展開相關政策制定,加速推動產業低碳轉型。中國大陸的新能源車及儲能產業,也在此綠色浪潮下趁勢而起。以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為國標下,面對中國訂下較慢於西方的目標,西方是抨擊且不滿的。但中國說到做到,西方呢?會不會是用來彰顯自己,抨擊中國的再次雙標?
氣候變遷與環保議題,關乎地球永續發展,卻也是國際政治中,先進國家在開發中國家頭上設置的發展障礙。當中國大陸順應發達國家制定的遊戲規則,真的落實加速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部分領域甚至處於領先地位時,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並未欣喜於一個開發中國家超前的腳步,而是集體坐不住再設置更高的障礙。
國際能源總署(IEA)再9月下旬的報告中指出,富有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必須大幅改善他們的淨零碳排放目標。富有國家現在必須提早5年,在2045年左右達成碳中和,而中國應該加速10年,在2025年達成巴黎協議 (Paris Agreement) 的目標,也就是把暖化幅度,限制在比前工業化時期的氣溫高出攝氏1.5度以內,接著祭出懲罰。
正如中國在全球環保舞台上展現出來的行動,其他地區和組織也在採取措施來應對氣候變遷,其中包括歐盟的最新決策,看似加速節能減碳,更擔憂是劍指走在前線的中國。
如2023年8月,歐盟「新電池法」正式上路,從源頭開始,嚴格規範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的碳管理及生產製造,監管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就是針對全球市占率70%的電池大廠「寧德時代」來的。
陸企新能源車在歐洲大賣,歐盟認定必有官方大力補貼,要展開「反補貼調查」,甚至是懲罰性關稅。所以歐盟的指標是為綠色未來?或假綠色之名,扼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何況新能源車大多的售價,歐洲高於大陸,那來補貼反倒德法甚至美國正在大大補貼該國生產新能源車。
英國政府在2020年宣稱,將於2030年實現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並將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日前英首相蘇納克發表演說時,卻出爾反爾,宣布將禁售燃油車、淘汰燃氣鍋爐政策,都推遲至2035年施行。同時,他還宣佈繼續對北海油氣進行「不設限的開發」。內政大臣布瑞弗曼也公開表態,「不會為了救地球,而要英國人破產」。
原來,連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如果認真執行自己立下的環保目標,都會造成極大的經濟壓力,甚至讓英國政府破產。美國前總統川普,認知到減排將損害美國經濟發展之後,一上任就立即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而英、美兩國卻多次指責中國大陸不願意承擔碳排放的責任。
問題是,中國提出的2060碳中和的目標是真的,西方說的2050,真的假的?看看英國那種「做不到就延期」的隨興,你還相信嗎?
2021年,丁仲禮院士再次作出預測,「西方國家所謂的承諾都是放空炮,只有中國承諾了就一定會做到,咱們走著瞧。」蘇納克及英國大臣的言行,讓一國政府對世界環境永續的承諾,顯得如此兒戲,印證了丁院士的預言。
在中美激烈的鬥爭中,美國卻在節能減碳一項上,最樂於與中國合作?為什麼?因為美國知道只要中國願意,美國可以聯和中國收割歐盟所訂節能減碳的高標,因為歐盟沒有中、美具有的條件,下一步就看美國怎麼做,中國配不配合了,哈哈,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