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中國造車新勢力不行,結果蔚(來)小(鵬)理(想)還沒倒,美國的造車新勢力先崩了,而且是集體崩盤一崩到底。略為統計美國10家造車新勢力,有9家股價都呈現45度的下降趨勢。 大部分股價不足5美元,還有幾家跌破1美元。一拉到底的拉垮,美國資本傻眼又絕望。
3年前,在美國,這些造車新勢力們,是資本的寵兒。 有號稱特斯拉殺手,有把中國蔚(來)小(鵬)理(想)按在地上摩擦。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帶給美國無限的希望。
2021年,美國的Rivian汽車剛剛上市,市值飆漲到1,500億美元,一下超越本田,成為全球第三大車廠,人稱特斯拉殺手。另一家Lucid,以製造豪華電動車為招牌,一下子市值高達900億美元,擠身全球十大車企中。後面緊跟一家VinFast,華爾街資金一路投一路追捧,只要沾上造車新勢力的邊,就如風口的豬飛啦!畢竟造車不是炒股,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做得出來卻經不起市場考驗,華爾街再追捧也無濟於事。
美國造車新勢力們,經歷了開局即巔峰後,很快就陷入各種各樣的麻煩。產能缺失、高管被挖、財報虛假、侵權賠償、投資者撤資等等問題,一下子跌落神壇。有些車廠,連樣品車都沒生產出來,股價就已經跌去了99%,美國股東們罵得嘴巴都歪了。昨天他們多追捧,今天就有多憤怒。
10年前有人說,中國新能源車可能會贏美國。華爾街回你一句:作夢
3年前有人說,注意,中國新能源車一定會贏美國。華爾街再回你一句:中國吹牛你也信。
3年後,2023年的今天,中國造車新勢力,一家勝過一家,紅紅火火創榮光。
美國造車新勢力,一家拉跨一家,灰灰暗暗收攤了。除了特斯拉。
美國科技實力真的很紮實、雄厚,1980年末90年代初,通用汽車就推出Impact的新能源概念車。彼時中國最高檔的國產車,由福斯淘汰又淘汰,德國本土根本沒有用,在上海生產的桑塔納,二者差距何止天與地。
隨著通用Impact在洛杉磯車展的亮相後,啟蒙美國政府和企業電動車的想法。
1996年,通用就在加州官方的支持下,推出了EV1。第一次規模化量產的電動車,一直持續了四年時間。雖然EV1電動車量產不多,卻讓人看到了電動車的潛力。此後美國資本、新創企業和各州政府,都在電動車上發力。但還沒成功,EV1就停產了。
EV1停產後一年,特斯拉就成立了。由於馬斯克的個人因素,不斷創造話題,推出樣車,一直在吸引資本的關注,幾乎成為全球資本的寵兒。
在美國崛起,引人注目的特斯拉,以此追求零排放為目標的西方,尤其美國,二者之間,有了更正向的聯結。
美國政府也認定,這是21世紀的明星產業。2008年,歐巴馬以發展電動車為參選政見。當選後。提出了美國電動車發展計畫,在2011年宣佈:用盡各種政策,推動企業,刺激市場,補貼消費者,於2015年實現部署100萬輛新能源車為目標。
2011年,全世界(當然含中國在內),對甚麼是電動車、新能源,一片空白之時,美國已著手推動。中國直到2012年,正式明確化電動車發展方向。
中美兩國發力的時間,差距不大,但11年下來,卻完全不一樣的成果。為什麼?
所謂造車新勢力,即以非傳統內燃機車為基礎,或轉型,或發展。其次係以新能源為主。
中國的汽車工業,係以中外合資為老大,掛外資如豐田、寶馬、大眾為品牌,獨立自主車廠為老二。基本上,老大吊打老二。
美國本就是汽車大國,擁有全產業鏈,要人才有人才,要資本有資本;更重要的是對新能源的研究,有深厚的基礎。美國造車新勢力的成立時間,大部分都集中在2007年到2010年之間,中國則是在2014年左右。中美造車新勢力的起步相差5年以上。
在專業上,試看美國造車新勢力,創業者的背景:
威斯克創辦人,亨利‧菲斯科,是寶馬、亞斯頓馬丁紀念車型的設計師。
Lucid創辦人,謝家鵬,是特斯拉的研發主管,其團隊成員,不但來自特斯拉,其中更有暢銷車Model的總工程師。
Rivian 創辦人,斯林奇博士,畢業自MIT(麻省理工學院)斯隆汽車實驗室。
他們不但瞭解新能源車,也瞭解汽車市場生態。並瞭解從差異化中,爭取市場化,佔一席之地。
因此,這些新勢力,也都曾有風光成功的日子,才有日後被吹捧的空間。
如 Rivian ,以純電皮卡為主。一開盤,即有10萬訂單,即刻引來亞馬遜、福特12億美元的投資,帶動市場的信心;加疊獲得各方資本投入,兩下高達104億美元的融資支援。
最燒錢的新能源車,對美國造車新勢力而言,根本不是問題。
以氫燃料電池,生產大型卡車為主的尼古拉斯,在那斯達克上市,廣獲追捧,市值高達320億美元,超過福特汽車。
Rivian 、尼古拉斯不是特例。2021~2022巔峰時期,全球市值前10大車廠中,美國造車新勢力佔了一半,把傳統車企按在地上磨擦。
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三位代表人,分別是蔚來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小鵬的何小鵬,三人都出身網路事業,與汽車行業沒半毛錢關係。一開始,誰相信他們能造車?被視為「創造項目圈錢」,也是合理的懷疑。
與美國造車新勢力相比,天地之差。即使碰碰撞撞之下做出一點成績,赴美上市IPO。三家合起來也沒有 Rivian 的一半。中美造車新勢力根本是兩個量級的競爭實力,基礎差太多了。
2021到2023年,也不過是三年的時間,中美造車新勢力生態完全翻轉。生態完全翻轉。
首先號稱特斯拉殺手的 Rivian 。從2021年的高峰開始,一跳跌下凡間。依當前虧損的速度,被認為二年內非破產不可。完全看不到重整再生的希望。
Rivian ,還是績效最好的一家。2023年上半年還交了2萬輛車。同一時期的中國理想,至少已銷售出17萬輛車。蔚來二車款,銷售近六萬輛。小鵬單一車款P7也達2萬5千輛。
但美國的Lucid,2800輛。威斯克,1000輛左右。
更扯的是號稱氫能源大卡車的尼古拉斯,第一季產量,僅63輛。被納斯達克發出準備下市的警告函。另一家勞斯頓,因產量不到10,已被通知下市。
這場中美造車新勢力的競賽,輸贏的關鍵何在?
1. 中美之間實力的對比。實力在民間,關鍵在廟堂。美國的民間實力絕對高於中國。但廟堂決策,兩國相差太大。
美國奉行自由經濟,干涉愈少的政府,是愈好的政府。雖然美國政府看到新能源發展方向,除制定各項發展政策。也制定各項發展政策。甚至補助政策。但既有的「傳統勢力」有難處理的困境,如當下美國三大車廠的罷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美國汽車業轉型新能源後,造成失業。
政客不挺罷工 輸選票。挺罷工,延後新能源汽車發展。這僅是妨礙傳統車企轉型的小例子。
因此,當傳統車企轉型困難之時,已是造車新勢力的空間。這個空間,卻被華爾街的資本帶偏了,養壞胃口了。真是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2. 美國習慣以資本市場決定發展方向,而新勢力也以迎合資本,為取得更多的資金,來決定發展方向。一切的考量是資本,資方只想如何賺到快錢;另一方想如何取得更多的融資。這本是符合市場的規範,但一不小心。就走火入魔。一切以資金為本位。一方錢先賺到,一方錢先拿到,就成為一切的規範。
中國係以政府帶頭決定目標,就算要逆天改命,破除萬難,也要使命必達。當決定換道新能源汽車,不糾結于傳統的內燃機產業時,毫無懸念,新舊車廠往前衝。
過程有失敗,也有借機騙錢的奸商。但以2023年1至7月份,前五十名的銷售量,即達283萬輛新能源車。其中一半份額是造車新勢力交出的成績。
3. 2020年因新冠疫情,美國政府大撒幣美元,美元大水漫灌,資金過分充沛。因此。誰會說故事、畫大餅,誰就有資本投入。特斯拉,馬斯克,很會畫大餅說故事。但他更會實事求是的找到中國,以10月的時間,建立從0到數以萬計產能之超級大工廠。
但美國其他造車新勢力,仍沉迷於源源不絕的資本。忘了要造車,要有完整的產業鏈,提供後援;要有品質兼備的勞工投入…。太多涉及的生產要件,美國欠缺,政府不管,資金卻又源源不絕。馬斯克找到中國解決了生產問題。其他還在美國玩著金錢的遊戲。當心玩垮。
中國在全國一盤棋的規劃下,要政策有政策,有產業鏈、有工程師、有勞工、有市場。這場中美造車新勢力的比拼,第一回合,美國慘敗了!
中國勝不驕,新能源汽車產業才剛開頭。還須經過時間的考驗。苟日新,日日新。求新求變,才能永保勝利。
真正的全球競爭,才剛開始。
中國新能源車加油!